言之不渝的成语故事


言之不渝

拼音yán zhī bù yú

基本解释渝:改变,违背。说出的话不改变,即说到做到。

出处晋·陆机《遂志赋》:“任穷达以逝止,亦进仕而退耕;庶斯言之不渝,抱耿介以成名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言之不渝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言之不渝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德重恩弘 唐·韩愈《袁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显荣频烦,称效寂蔑,又蒙赦其罪累,授以方州,德重恩弘。”
明若观火 《尚书 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宋 蔡沈集传:“我视汝情,明若观火。”
如履薄冰 《诗经 小雅 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
将功补过 《晋书 王敦传》:“当令任不过分,役其所长,以功补过,要之将来。”
推三阻四 元 无名氏《鸳鸯被》第一折:“非是我推三、推三阻四;这事情应难、应难造次。”
惹事生非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》:“如今再说一个富家,安分守己,并不惹事生非。”
古色古香 宋 陆游《小室》:“窗几穷幽致,图书发古香。”
隳肝沥胆 唐·元稹《上裴度相公书》:“宰物者虽朝许之以纶诰,暮许之以专席,厚则厚矣,遽责有隳肝沥胆同厮养之用力,亦难哉!”
国泰民安 宋 吴自牧《梦梁录 山川神》:“每岁海潮太溢,冲激州城,春秋醮祭,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