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魂七魄的成语故事


三魂七魄

拼音sān hún qī pò

基本解释魂: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;魄: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。道家语,称人身有“三魂七魄”。

出处《抱朴子·地真》:“欲得通神,宜水火水形分,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三魂七魄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三魂七魄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 清·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
风流人物 宋 苏轼《念奴娇 赤壁怀古》词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
乐道安命 南朝·宋·鲍照《园葵赋》:“荡然任心,乐道安命。”
壮气吞牛 明 孙梅锡《琴心记》第二十出:“男儿汉壮气吞牛,丈夫志岂困荒丘?”
弦外之响 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四二:“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,惜不于意境上用力,故觉无言外之味,弦外之响。”
丑声远播 《宋书·卢陵孝献王义真传》:“咸阳之酷,丑声远播。”
肝胆欲碎
饥肠辘辘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西湖主》:“而枵肠辘辘,饥不可堪。”
薄暮冥冥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”
快心满志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6回:“只图一时快心满志,不管犯世途万种危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