筚路蓝缕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ì lù lán lǚ
基本解释筚路:柴车;蓝缕:破衣服。坐着柴车;穿着破衣服;去开辟山林。后用以形容创业的艰苦。
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”
筚路蓝缕的典故
有一年春天,楚国攻打郑国,郑国抵挡不住,只得向楚国求和。晋国得到消息,立刻派兵抗楚救郑,目的是要把郑国争取过来,使他归附晋国。可是晋军还没渡过黄河,郑国已经屈服,楚军也准备胜利回师了。晋军的中军主将荀林父等部分将领,便主张停止进军。而中军副将先縠和另一部分将领却不同意,于是发生了争执。
晋军暂驻在敖、鄗二山之间。郑国派人到晋军营中去声明:“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,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,丝毫也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。”还说:“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,因此骄傲了,部队也放松戒备了。你们如果趁此追击,加上我们从旁助战,定可把楚军打得大败。”先縠高兴地说:“对呀,打败楚军,夺回郑国,正是时候了!”下军副将栾书说:“不行,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,要发扬他们祖先‘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’的精神,勤俭建国,艰苦奋斗。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,放松戒备了?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,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。要是我们打胜了,他固然会讨好我们,要是楚军打胜了,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。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?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筚路蓝缕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焦头烂额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霍光传》:“令论功而清宾,曲突徙薪亡恩泽,焦头烂额为上客耶?” |
遏恶扬善 | 《周易 大有》:“君子以遏恶扬善,顺天休命。” |
释车下走 | 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行数百数,以驹为不疾,夺辔代之;御可数百步,以马为不进,尽释车而走。” |
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49回:“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。我为隋臣,不能匡救君恶,致被逆贼所弑,不能报仇,而事别主,何面目立于世乎?” |
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| 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 |
遁世离俗 | 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迹”汉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离俗,自拥石赴河,故言抗迹也。” |
胆如斗大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姜维传》:“维妻子皆伏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世语》:“维死时见剖,胆如斗大。” |
白日见鬼 | 宋 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第六卷:“在京师时有语曰:‘吏、勋、封、考,笔头不倒……工、屯、虞、水,白日见鬼。’” |
空费词说 | 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三十三:“仆有一计,于兄甚便。只恐兄溺 枕席之爱,未必能行,使仆空费词说耳!” |
多情善感 | 唐·陆龟蒙《自遣诗三十首》:“多情善感自难忘,只有风流共古长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