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成语故事

拼音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
基本解释不韪:不是,错误。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。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。
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十一年》:“犯五不韪,而以伐人,其丧师也,不亦宜乎?”
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
公元前712年,同为周宗室姬姓的郑国与息国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矛盾,势力弱小的息国很不冷静,竟派兵攻打强大的郑国,结果大败被实力强大的楚国渔翁得利给灭掉。人们分析息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,贸然出兵而导致灭亡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冒天下之大不韪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穷年累世 | 《荀子 荣辱》:“然而穷年累世,不知不足,是人之情也。” |
亭亭玉立 | 《北齐书 徐之才传》:“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,稍近,变成一美妇人,去地数丈,亭亭而立。” |
背腹受敌 | 《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》:“吾无水战之具,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,则我背腹受敌。” |
名重一时 | 宋·释惟白《续传灯录》卷二十七:“师住径山时,名重一时,如侍郎张公子韶,状元汪公圣锡少卿、冯公济川俱问道。”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 |
春山如笑 | 宋·郭熙《林泉高致·山水训》:“春山澹冶而如笑,夏山苍翠而如滴,秋山明净而如妆,冬山惨淡而如睡。” |
大失所望 |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 |
十羊九牧 | 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 |
百无一是 | 宋·袁采《袁氏世范》:“至于百无一是,且朝夕以此相临,极为难处。” |
一场空 | 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40回:“枉费心机空费力,雪消春水一场空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