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


不欺暗室

拼音bù qī àn shì

基本解释欺:欺骗自己;暗室:人家看不见的地方。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,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。

出处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 隋王世琛墓志》:“信行所履,不欺暗室。”


不欺暗室的典故

蘧(qú)伯玉,名瑗,字伯玉,春秋时蒲国人,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。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,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。“卫地多君子”,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。

蘧伯玉非常贤德,人们十分敬重他。一次,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,先听到辚辚的车声,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,过了一会儿,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。卫灵公就问夫人说:“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?”夫人说:“应该是蘧伯玉。”灵公问:“你怎么知道是他呢?”南子说:“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,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,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,用手扶着车辕慢行,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。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,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。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,仁而有智,对国家恪尽职守。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,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,所以我觉得是他。”灵公派人去看,果然是蘧伯玉。

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:“不是蘧伯玉。”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。灵公说:“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?”夫人说:“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,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,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。国家多贤臣,是国家之福,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?”灵公说:“说得好!”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。

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、人民富裕,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。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,派人到卫国试探。那人返回后,告诉赵简子:“蘧伯玉在卫国当政,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。”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。

蘧伯玉谦虚谨慎,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,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。”他又经常鞭策自己,《庄子·则阳篇》记载:“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”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,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,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欺暗室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脆而不坚 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华而不实,脆而不坚。”
解铃还须系铃人 宋 惠洪《林间集》卷下载: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,然未为人知,独法眼禅师深奇之。一日法眼问大众曰:“虎项下金铃,何人解得?”众无以对。泰钦适至,法眼举前语问之,泰钦曰:“大众何不道:‘系者解得。’”由是人人刮目相看。
离经辨志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”
五花大绑 李季《王贵与李香香》第二部二:“顺着捆来横着绑,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。”
南辕北辙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魏策》:“以广地尊名,王之动愈数,而离王愈远耳。犹至楚而北行。”
聊以自慰 汉 张衡《鸿赋序》:“余五十之年,忽焉已至,永言身事,慨然其多绪,乃为之赋,聊以自慰。”
气象万千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荡荡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
乳臭未干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虽有两个外甥,不是姐姐亲生,并且乳臭未干,谁人来稽查得他?”
徇私舞弊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3回:“谁想这伙官员,贪滥无厌,徇私舞弊,克减酒肉。”
缠绵悱恻 晋 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思缠绵以瞀乱兮,心摧伤以怆恻。”